<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史资料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史荟萃 > 文史资料 > 详情
        金泉场与清真寺——土桥的上、下清真寺
        发布日期:2022-02-28 16:05:46     来源:金牛区365bet足球官网_28365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提现多久到账

        成都西郊之土桥,是川陕甘经商道路上的一处驿站。清朝时,不少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来到土桥。

        成都之有回民,大约始于元末明初。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回民赛典赤·愉思丁曾率回民“官兵”、“工匠”在四川修桥梁、建栈道、立驿站, 以畅通军运。元朝灭亡以后,这些“官兵”、“工匠”及其眷属部分就留居成都了。留在成都第一批回民在鼓楼街建了一座清真鼓楼寺,这个寺的礼拜堂可容纳三百人,估计,当时成都的回民约有五百人。康熙年间,清廷迁移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回民“填川”,安置在南溪的李庄镇、键为的罗成铺、仁寿的青杠桠、内江的观音滩和隆昌的殷家坝等地。这些移民中以马、苏、张、蔡四姓的人较多。他们世代相传,各有口头族谱,如果有人问起他们原籍何处,连几岁的小孩也能随口回答:“我们是湖广填四川的”。后来,子孙繁衍,户大人多,原有的土地, 已不能维持最低生活了。仁寿青杠桠的部分回民,首先迁来成都谋生。他们看中了被战争夷为废墟的皇城坝,把它平整出来,搭棚摆摊,在那里宰牛羊、打锅魁、卖小吃,逐步发展为回回饭馆、包席馆等。

        而位于成都市西郊的土桥,旧名金泉场。清朝年间是一条窄窄的土路,是走阿坝、松潘到陕甘经商的必经之路。位于成都天府之国西郊的土桥,民风淳朴、水草丰美。清朝年间,不少西北方向的穆斯林先后骑马坐轿以至于走路来到土桥。逐渐地,穆斯林在土桥越聚越多,一些穆斯林经土桥到市内皇城坝发展,而一些穆斯林则留在土桥定居而形成村落,以至于发展得人口越来越多,这就是土桥穆斯林的来历。

        穆斯林有一大特点:即只要有穆斯林的地方,必然要设法修建清真寺,作为礼拜之地。清真寺系阿拉伯文的意译,音译为“麦斯吉德”。清雍正二年(1724 年),土桥及金牛坝地区的穆斯林先在金牛坝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后名“下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50名诰目(即穆斯林教众)集资又在土桥场口修建一寺,称为“上寺”。上寺、下寺的叫法是根据水流方向而称之。

        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成都原来的回民人口和社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皇城清真寺在平日里,世居成都本地的回民并不是太多,更多的是近年来或临时来成都的外省、区回民。土桥清真下寺基本失去作为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心的功能,1995年,管委会在下寺建土桥穆斯林颐年院,作为成都市区部分回民安度晚年的免费敬老院。而土桥清真上寺仍是回民的宗教生活场所,重大节日会聚集上千的回民群众,但平常间去的人却很少。上寺管委会现有7名成员,阿訇是受人尊敬的张红春先生。

        土桥清真上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北路,占地面积2170.74平方米,为清式庭院全木质结构,大殿为宫殿式,四合院有廊房、净身水房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上寺又添建南北厢房。清咸丰年间土桥诰目多从云南、陕西等地募捐,对上寺进行扩建,并购置水田几十亩,在土桥场上修建了一些街房,以房地租金收益作为清真寺的固定经济收入。建寺始末,均记录在一座高7尺的石碑上,竖立于大殿右侧阶沿上,但此碑于文革期间被毁。

        进上寺大门,丛丛芭蕉,花蕊批庭,绿树拂窗,檐宇清幽。二门上悬匾额, 上书:清真古寺。

        左联为:经传百代焕文光。右联为:教着千秋昭世泽。

        上寺建筑布局紧凑,房檐结构为斗拱形,具有抗震缓冲作用,几百年来历

        经浩劫、自然灾害等仍完好无损。整个建筑东西向成矩形,大门上书三个绿色大字——清真寺,下面横书阿拉伯文。二门内两侧有花台,中间石砌通道直通大殿,大殿内悬有一巨大匾额,为清代果亲王题:“世守良规”。

        在做礼拜的大殿抱柱上,一对楹联书法遒劲,读后莫不为之动容深思,上书:

        毋污浊而败行,不作伪而欺世,方弗愧此清真二字; 善修身以克己,体仁义以待人,莫虚生于天地两间。

        大殿铺设绿色地毯,庄严肃穆,可容数百人礼拜。一席布帘,将男女分开。

        殿外彩绘雕饰,门窗做工精细,富丽堂皇,充分显示了穆斯林的天才和艺术风格。

        土桥清真寺

        土桥以街道中部的南华宫为界,以北多居汉人,以南多居穆斯林。土桥穆斯林待人宽厚,几百年来,与当地汉族人民相处甚好,胜似一家。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寺以穆斯林蔡心如、周子宾等办有清真大学与小学两部。小学阶段学习阿拉伯文、汉文,挑“巴巴”、背《索尔夫》、学《赫听》《杂学》等。大学阶段学习《古兰经》《满俩》《白亚尼》《伟嘎业》等,

        注重讲诵并重,经书兼通,并在阿訇的带领下参加宗教活动。

        土桥清真上寺历任阿訇有:马性初(人称踏水桥阿訇)、罗老阿訇(人称罗蛮王)、马如九、马敏生、黄学古、黎光华、马道明、罗学海、以明轩、伍进修、周子宾、买阿訇、马学畲、罗良安、张红春(现任)。

        土桥清真下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坝路3号,门临成灌公路,土桥清真下寺大门原朝向正西,正对土桥老路,通寺大路由寺后面的成灌老路绕道进寺大门,形成所谓“倒牵牛”路径。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川军阀杨森修建成灌公路,马路修好之后,清真寺大门便改为朝向正东。下寺比上寺的历史略显久远一些。下寺距土桥清真上寺不足1公里,与金牛宾馆东西相望。下寺在土桥街上置有许多的街房,有客栈(称之为:兴盛店)还有马栈(称之为:营接店)以及回民清真饭店等,街房收益都是作为寺内的经济来源之一。寺内现有园林面积约8 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周围翠竹环绕,绿树成荫,典型的川西园林风光。寺门为古典式有栅栏的大门,外修围墙、小桥。寺大门内为四合庭院,上为礼拜大殿,四角起翘。殿内可容200余人礼拜。窑窝上方悬有直径1.5米的圆形木质匾, 上面浮雕阿拉伯文绿色清真言。大殿左右建有讲堂、厢房各5间。庭园前部一座“邦克楼”,是中国古典亭阁建筑形式,上为六方形,内悬木梆,敲梆叫拜,建筑严谨,别具风格,已有270年的历史。

        大殿走廊南北各立木碑1座。碑高2.5米,宽0.9米,厚0.15米。碑上浮雕双龙戏珠图,碑为乾隆二十七年立。南面碑为《修寺碑记》,记录了建寺经过。北面碑为修建下寺“乜贴”的碑记(乜贴:即穆斯林教众捐资捐款),下寺以蔡永公、李星成、贾世锦、马应儒4人为首,共8家人,由兰须贵出地兴建。公推掌教蔡智先、黑推补李星灿、麻净苏世林、穆夫提买弘仁、乡老兰须贵、马化林、马林、马镇。起初该寺规模较小,后来人烟臻集,大殿不够跪拜之用。于乾隆十四年(1750年),三掌教众乡老各助银两,不惮山川之苦,又有李星灿、王芝琳等赴城乡募化和240余名穆斯林捐银1000余两进行扩建。其中马良柱捐银610两,为最多。大殿北面木碑则专门记述了他的功迹。马良柱系甘肃张掖人,曾任建昌和松潘等地镇守使,环眼美髯,人称狮子头马大人,臂力过人,那年73岁尚能开三

        石之弓,骑咆哮之马。卸任后其住宅距清真寺不远,经常骑马到寺礼拜。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对土桥清真下寺进行了维修。因其在金牛宾馆对面,常有外宾和中央首长进寺参观。1958年陈毅副总理参加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曾从驻地金牛宾馆来到下寺参观并和罗阿訇亲切交谈。

        土桥清真下寺历任阿訇已知者有:马自安、宝阿訇、罗静亭、罗良安等。 土桥清真下寺至清代起,许多穆斯林便自发在周围栽种树木。几百年来,各种林藩、楠木、柏木等长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夏天是消暑歇凉的好去处。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土桥清真上、下寺均遭破坏。下寺树木被砍伐殆尽,曾在这里开办农业中学。房屋也被街道工业和居民占用。1985年金牛区政府拨款10万元对下寺进行整修,将工厂和居民迁出,恢复原貌。1980年对外开放土桥清真上寺。1995年,下寺开办成都市土桥穆斯林颐年院。土桥清真上、下寺历经风雨坎坷,1984年被金牛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先贵 作者系金牛区育苗路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