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要闻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
        发布日期:2021-08-05 11:41:24 来源:成都日报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

        (20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四川和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肩负着创构未来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承载着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担当,标定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就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把握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坚定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政治自觉,有利于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化为全体市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促进创新理论和实践探索成为全社会的坚定信仰、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是顺应城市转型发展新要求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加快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打造彰显美丽中国底色、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是塑造城市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有利于通过先行先试、辐射引领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吸引国际高端要素和优秀人才资源的巨大引力场;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的主动作为,有利于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全局意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主动投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创新实践,以为国担当的力度标定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度,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城市变化、让社会各界增强未来信心。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坚持世界眼光、时代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系统创新、引领示范,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在提升经济引领力、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力、门户枢纽辐射力、美好生活吸引力和现代治理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通过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努力实现人人都拥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安全稳定的美好生活,人人都拥有参与治理、共建共享的归属认同。到2025年,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构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到2030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建成,幸福美好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

        二、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公园城市,努力搭建创业就业的圆梦舞台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公园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创新创造、创业就业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场景、更优的生态,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三)以增强策源能力为目标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开放型研发平台,培育发展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转化基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和应用推广。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及数据开放共享,大力扶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释放创新创业机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细分领域引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先进要素运筹型、全球资源链接型、智慧绿色赋能型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壮大新经济布局新赛道,大力发展量子计算等新技术赛道、生物疫苗等新生物赛道、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能源赛道、无人机等新制造赛道、医疗美容等新生活赛道,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清单发布”全流程创新创业机会链。大力发展都市工业,赋能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五)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营造创新创业场景。服务城市长远战略,促进产业功能区差异定位、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圈内涵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利益共同体。聚焦供需适配,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营造交互耦合的生产场景,加快形成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集群化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坚持“人城产”逻辑,建设满足各类人群偏好和品质需求的新型产业社区,营造多元体验的生活场景,加快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生活共同体。聚焦开放协同,以平台城市理念提升产业功能区广域赋能作用,营造引领创新的机会场景,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平台赋能、商务协同的开放共同体。

        (六)以人力资源协同为路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完善人才落户、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政策,构建与城市战略目标和产业高端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快聚集国际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在蓉大学生留蓉发展,引导新职业人群灵活就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占人口总量、青年人口占人口总量、海外领军人才占人才总量、高知识高技能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例。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实施人口素质提升计划,建好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成都工匠”培育工程,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七)以突出知识价值为主导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立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机制,积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推进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行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建立覆盖咨询、评估、交易、投融资、保险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争取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敢于创业的生态环境。

        三、建设以协调为新优势的公园城市,努力拓展人城和谐的承载空间

        坚持把协调作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开放式、包容性、多维度、弹性化的发展方式,全面构建与世界城市空间形态、超大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能级相匹配的未来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永续承载空间。

        (八)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市域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东进”区域打造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和高能级发展新平台、“南拓”区域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公园城市示范区、“西控”区域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北改”区域加快建设链接欧亚的陆港门户枢纽、“中优”区域加快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着力构建主体功能定位与资源禀赋要素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一个片区就是一个新型城市社区和独特功能单元,围绕城市有机更新、新城新区建设、TOD综合开发等推进片区差异化综合开发,推动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战略性优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九)构建互利共生、一体共兴的都市空间格局。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协同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协同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为重点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协同推进功能平台开放,联动共建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总部商务区等合作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协同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共建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实施成德眉资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打造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十)构建优势互补、相互成就的区域空间格局。强化干支联动,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与川南经济区加强自贸试验区和空铁水港建设合作,与川东北经济区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合作,与攀西经济区加强战略资源开发合作,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经济合作,构建互惠互利、水涨船高的区域共同体。强化成渝互动,以成都东部新区建设为重点推动成渝相向发展,与重庆协同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科学城、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强化极核带动,聚势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区域治理等方面合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

        坚持把绿色作为彰显公园城市魅力的厚重底色,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转化、场景营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普惠的民生,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为幸福美好生活营建美丽宜居环境。

        (十一)筑牢青山绿道蓝网的生态本底。以青山为底,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实施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发展,加快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以绿道为轴,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功能性项目,构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天府绿道体系。以江河为脉,坚持水岸城一体化,实施白沫江、桤木河等天府蓝网示范项目,构建“一核一环、三江九带、三级四类”天府蓝网总体格局。

        (十二)塑造天蓝水清土净的环境品质。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传输监测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作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总结推广锦江水生态治理经验,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实施沿江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加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推行工业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开发利用”治理模式,完善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集中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噪声油烟污染、清洁能源替代、工地现场管理、农村和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移动污染源、“散乱污”、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治理。

        (十三)创新转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江河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业的全过程引导运行机制,构建以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权益产品、生态服务产品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体系和交易平台,争取设立西部环交所,争取开展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健全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机制,完善以城市品质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双平衡”模式,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试点建设。

        (十四)塑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领域碳排放降低和低碳技术创新、生态碳汇两大能力提升,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发展健康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绿色建筑,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碳中和实验室,强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科技支撑,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大力实施“全域增绿”2.0版,率先探索建设全面领先的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零碳排放,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网络,优化“碳惠天府”正向引导机制。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

        五、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努力展现交汇融通的国际风范

        坚持把开放作为支撑公园城市未来的最大变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物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积聚、文化认同提高,更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市民生活需要,为幸福美好生活丰富多元优质供给。

        (十五)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国际航空通道网络布局,以天府国际机场为主枢纽,推进“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加快发展亚蓉欧空中快线网络,打造中国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枢纽、洲际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陆港主枢纽,增强亚蓉欧班列运营质效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功能,构建“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通道。高水平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持续提升中国—欧洲中心、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能级,建设欧洲-成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济廊道,加快建设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面向亚洲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深化国际友城交往,促成更多经贸文旅合作项目。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泛欧泛亚区域性贸易中心。

        (十六)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满足多元需求。聚焦“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成都休闲”,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着力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提升多层次消费供给,探索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消费供给模式,培育数字消费、无接触式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夜间消费、文创消费等特色消费,促进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创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营造高品质消费场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天府空港新城商圈和蓉北商圈,创新发展首店经济、户外经济、定制消费、会展消费等新业态,让消费者真正感受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

        (十七)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升级“蓉易办”平台,让“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深入人心。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4.0版,完善“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监管服务体系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机制,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构建成熟稳定的智慧交易体系,实施蓉商培育工程,让市场主体安心投资、专心经营、全心发展。完善内外贸易一体化体系,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加快建设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司法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

        (十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城市软实力。以“成都元素”为核心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深度挖掘打造大熊猫、三星堆—金沙、三国、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级文化IP,加强宝墩、邛窑等十大遗址和城市历史建筑开发保护,加快建设天府文化中心、天府艺术公园、天府奥体公园等十大文化地标,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三城三都”金字招牌。以“成都实践”为题材讲好精彩成都故事,创作一批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代发展的学术着作、文艺作品,培育国际非遗节、成都“十二月市”、天府大地艺术季等节庆活动品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国风、蜀都韵。以“成都主场”为载体构建国际交流体系,结合大运会、世乒赛、世园会和国际美食旅游节等重大展会赛事,实施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国际体育交流合作等行动,开展城市之间国际文化交流旅游推广,扩大成都海外“朋友圈”。

        六、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公园城市,努力书写共同富裕的发展新篇

        坚持把共享作为体现公园城市价值的最高追求,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推动社会财富公平共享、生活环境宜业宜居、公共服务普惠优质、城市友好全龄共享、人文精神自信自强,为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可感可及体验。

        (十九)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坚持发展改革富民增收导向,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提升经营性收入增幅,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拓展财产性收入来源,积极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能,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持续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增强税收、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缴存、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机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

        (二十)全面增强生活成本竞争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房地联动和人房地挂钩机制,构建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指标的区域房价评估体系,强化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国家试点,创新人才安居服务体系。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和防疫物资等重要民生物资保供稳价,建立跨区域、同城化民生物资生产基地建设联动保障供应机制,建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销体系。打造城乡社区15分钟生活圈和“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推进社区美空间和“金角银边”建设,营造社区商业场景,实现基本便民服务全面覆盖、品质提升服务合理配置、个性消费服务精准供给。

        (二十一)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实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实施“家门口”好学校建设工程,到“十四五”末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提升至70%。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加快实施健康成都行动,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引进全球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办医,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到“十四五”末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家以上,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0个。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行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补充衔接。全面推进城区、片区、街区、社区四级文化空间建设,实施公共文体设施补短板提效率工程,到“十四五”末新增公共文化示范点230个。优化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到“十四五”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3.5%。

        (二十二)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全覆盖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创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大力发展普惠优质养老机构,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统筹推动家庭和社区环境适老适残化改造。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开展特殊教育“教康结合”实验,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低收入群体和返贫边缘户动态管理、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将“隐形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健全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体系。

        七、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

        坚持把安全作为筑牢公园城市保障的重要基石,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融合共生,让城市会思考、治理更高效、市民更安心,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

        (二十三)完善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深化“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完善市、区(市)县两级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联动、问题联解、绩效联评工作机制,推进镇(街道)“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格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机制改革,常态化开展“访困难送温暖、访问题送平安”工作,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健全“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组织书记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机制,创新发展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加强居民小区管理。完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规建管运治一体化营建机制,以生态轴线、林盘水系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未来智慧型、国际时尚型、绿色低碳型、天府人文型主题社区,构建彰显公园城市价值、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

        (二十四)构建弹性适应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面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动基础信息网、公共服务网、智慧治理网、产业生态网融通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韧性、系统韧性,推动韧性标准融入城市规划体系,提高重要建筑和城市生命线系统等关键设施设防标准,提升岷江、沱江流域防汛能力,优化防灾减灾空间。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城市整体安全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和辅助决策机制。系统整合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地下空间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建设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能力。强化城市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推进城市各类安全设施维护升级。加快构建“多源共济、联调互补”的能源供给格局。

        (二十五)建立灵敏高效应急能力体系。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指挥、组织动员、重建恢复体系,加强市域和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重大补短板项目建设,健全公共卫生风险管控体制机制。创新超大城市应急物资和粮食、能源、医药等供应保障机制。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提高极端天气预报预测水平和应对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二十六)健全数字智能智慧运行体系。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搭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城市数据资源湖,推动公共数据安全共享开放和融通应用,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完善两级“城市大脑”体系,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功能应用,构建数字赋能中枢,支撑城市发展、治理和服务领域协同联动。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创新应用,深化“雪亮工程”智能运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构建多元共治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全国领先的泛在智慧之都。

        (二十七)完善社会风险全周期防控体系。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健全“五位一体”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化城市。持续推进“三张清单”化解攻坚,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拓展诉源治理实效,加快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加强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水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八、凝聚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一项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市发展、惠及万千百姓的系统工程和时代使命,必须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调动起来、活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形成共建公园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二十八)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面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党组)要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与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一体谋划部署、一体推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忠诚践行者、有为担当者和坚定奋斗者。

        (二十九)切实强化支撑保障。强化系统集成,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改革探索、集成创新,及时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制度成果。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可量化、可示范、可推广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构建全面反映衡量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幸福美好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强化投入支撑,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和参与渠道,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三十)积极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实践创新,发挥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干部担当作为,鼓励支持各区(市)县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形成一批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公园城市示范”和“幸福生活样板”。全面实施公园城市品牌培塑推广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公园城市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持续提升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凝聚共识力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