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纸这种细物,四十岁以下的人,恐怕晓得它的不多。
所谓蚕纸,就是那种布满了蚕蛾产下蚕蛋的纸。再说具体点,蚕纸是用旧时糊风筝用的皮绵纸为底,在柔韧而有丝棉感的纸面上,一排排密密镶满细如麻点样蚕蛋的纸。
在我的记忆中,当桑枝吐露新芽的时候,也是养蚕季节的开始。这时节,住家附近的北东街、新开寺一带街市上,许多售卖儿童零食与玩具的店铺,也增添了应时的新品,挂出一版一版土白色的蚕纸出售。
售卖蚕纸的小店虽不少,但规模大、店家多的地方还是要数城东的棉花街,那时但凡养过蚕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原在后来的东风电影院一带的街道,但是这条街早已随着城市变迁而不复存在了。
买回蚕纸后,除运气不佳,碰上少许瘪蛋外,多数蚕蛋都能在耐心孵育后,钻出细弱得像蚂蚁一样的蚕蚁来。这之后,再经勤喂桑叶,勤换洒满蚕沙与败叶的铺纸,蚕一次次蜕皮一天天长大,经一眠到五眠,便能长成体态肥硕、肤若凝脂的大蚕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来是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一个着名意象,而你若养过蚕,这时候便可亲眼目睹这一充满诗意的生命过程。及至春蚕吐丝、作茧自缚、成蛹化蛾后,蚕蛾又开始产卵,在白纸一张的皮绵纸上展开了新一轮生命轮回。
旧时以农立国,农桑为本。蜀地农民更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倘有闲地,皆植桑养蚕。故蜀地为中国四大蚕区之一,蚕茧产量位列前茅,蚕市遍及蜀中。到后来,养蚕也不限于农民,城中也有养蚕者。至于买纸养蚕的儿童,则是多半“不图丝卖学消遣”,以此为乐。倘若有人据此将之归结到老成都儿戏的“豢养类”,我想也是不无道理。(冯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