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0年第2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2期 > 详情
        行吟 | 边塞诗人岑参的成都笔记
        发布日期:2020-03-11 11:32:40 来源:成都市365bet足球官网_28365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提现多久到账

        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年)十一月,诗人岑参出为嘉州 (今四川乐山)剌史。在赴任的路上,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义,据成都。邛州衙将柏贞节、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衙将李昌夔等兴兵讨崔旰。大历元年(766年),杜鸿渐受代宗之旨,以使相出镇西川,平定崔乱,岑参即随其入蜀。直到大历四年 (769年),岑参客死于成都旅舍,共有四年的蜀中生活经历。

        《岑参集校注》辑录岑参100多首诗歌,其中在成都创作的有30首,这些诗歌表现了感时和隐逸的思想,无疑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成都记忆。

        入川的北大门——雄奇的剑阁给予岑参强烈的视觉冲击 冉玉杰 摄影

        成都的自然风光

        台寒柏树绿,江暖柳条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早有感叹。大历元年,岑参得杜鸿渐的举荐,由秦入蜀。蜀地的山道着实让岑参记忆深刻: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岸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峰,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行路难。(《早上五盘岭》)

        诗作中“五盘岭”之曲折、“剑阁”之雄壮,是岑参对蜀地的第一印象。五盘岭是唐宋人过往秦蜀陆路必经之路,自古以曲折难行着称。“剑阁”在唐代早就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雄奇的剑阁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对出生在江汉平原,后又多在关中平原生活的岑参而言,的确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青城山,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此山面朝成都平原,西高东低,有36峰、 8大洞、72小洞、108景,不仅自然风光怡人,而且宗教人文气氛浓郁。东汉时,张陵就于此创建道教。“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自后青城山的道教举世闻名。唐代李白于青城山隐读,更传为后世佳话。唐代的文人大多有道教情结,道教使诗人的诗具有仙风道骨的艺术特色。 道教、道士在唐人诗作里有着丰富的记录,比如岑参与青城龙溪奂道人有交往,自有书信往来。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诗中“崖娇”“石棱”“龙溪”等,是青城山美景的写照。而岷江是成都着名的河流,两岸渡口商业繁荣、城市文化发达。唐初王勃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是描写唐代成都岷江渡口风物的。唐代岷江流域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是西蜀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岑参作为城市的“闲逛者”, 岷江两岸风物更触发了他对故乡江陵的思念:

        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江上春叹》)

        《江上春叹》作于大历元年十二月,成都春早,虽在腊月,却已蕴含春天的气息。诗中所提“南桥”,处于成都城市繁华地段,岑参当时被罢嘉州刺史之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进而思及故乡江陵。玉垒山也处于岷江流域,游人稀少,山林幽静,成都的城市和山林引起“闲逛者”思乡之情。“台寒柏树绿,江暖柳条黄《送裴侍御赴岁入京(得阳字)》”,成都是美丽的,但思乡是难免的。岑参这些情绪与成都相结合,成为成都城市文化记忆和符号。

        成都的城市建筑

        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

        与政治得意时不同,此时岑参内心对国家内乱而伤感,对自己身体状况也感到无比的烦忧。成都的风景名胜,往往能让人内心产生片刻的舒缓。唐代成都的张仪楼临剑南西山和岷江而建,登楼俯瞰全城成为岑参排解心中忧愁的最好方法。

        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亚相自登坛,时危安此方。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张仪楼 》)

        岑参经常到张仪楼观赏城市美景。诗作中“车马隘百井”反映了唐代成都城市的繁华和街道的“井”字布局,体现了成都历史城市的基本肌理。诗作前句反映了唐代成都车水马龙的繁荣城市面貌,展示了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发达;“里闬”指唐代成都的城门,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室;两句话反映了唐代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即依山傍水,依水而建,城内道路纵横,民居相连,城中的建筑密度比较大。另外诗作还反映了成都城市营建与自然、河流的关系。

        成都作为唐代重要的西南部城市,城市建筑自然体现了当时中国城市建筑的最高营造水平。从住宅方面来说,高档住宅建筑已开始转向对住所整体环境的艺术追求。岑参在《过王判官西津所居》中对城市建筑有所描绘和记载:

        胜迹不在远,爱君池馆幽。素怀岩中诺,宛得尘外游。何必到清溪,忽来见 沧洲。潜移岷山石,暗引巴江流。树密昼先夜,竹深夏已秋。沙鸟上笔床,溪花彗帘钩。夫子贱簪冕,注心向林丘。落日出公堂,垂纶乘钓舟。赋诗忆楚老,载酒随江鸥。修然一傲吏,独在西津头。(《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王判官的住所树木茂密,竹林幽静,鸟鸣声声,是成都士人的典型居住场所,是了解成都城市建筑的一个窗口。首先,该诗点出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特点,树木、竹林环绕,环境清幽;其次,诗句还体现了建筑的规划理念,不管是建筑的阴“池”还是阳“馆”,都能体现古典建筑的“幽”。既注重建筑选址,还注重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阴阳和谐;建筑临水,注重山水相宜的整体布局。

        成都的交通建筑和水利建筑也独具特色,多为历史悠久的古桥和古工程,“万里桥架大江(即流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岑参至此,作诗感叹:“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万里桥》)不仅怀古,更勾起思楚之情。

        都江堰是成都重要的城市文化元素,岑参描写了她的壮阔:“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他认为,没有修都江堰的时候,蜀地基本上都是泽国,蜀地的百姓也没有地方居住,所以连治水的大禹都比不上李冰的功劳。

        岑参还特别关注了成都的汉代古迹。汉代成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积淀了大量丰富的汉代文化。岑参诗歌文献中,汉代古迹主要有琴台、升迁桥、文公讲堂、扬雄草玄台及先主武侯庙 。

        作为成都的游逛者,岑参在武侯祠、琴台等古迹都留下了诗文。 李玲 摄影

        升迁桥和琴台与成都地域名人司马相如有关系,当年相如初次由此桥去长安,“题其门云‘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岑参对升迁桥有“长桥题注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升迁桥》)的记录。司马相如的旧宅基址在益州西四里,琴台就在司马相如宅中。岑参诗歌对司马相如的琴台流露出了无尽感慨:“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司马相如台》)

        文公讲堂,则与西汉文翁有关。岑参对前贤文翁的事迹深感怀念,虽历史漫灭,石碑不存,却令人感叹和怀念,遂写下“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丰碑文字灭,冥寞不知年”(《文公讲堂》)。

        草玄台则是西汉扬雄在成都的宅邸,当年扬雄在此宅起草《太玄经》,即有此名。岑参在此写下“吾悲子云居,寂寞人已去。娟娟西江月,犹照草玄处。精怪喜无人,睢盱藏古树。”(《杨雄草玄台》),写出了草玄台萧瑟荒凉和历史沧桑之感。

        在武侯祠,岑参写下“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的诗句。 李玲 摄影

        在武侯庙,岑参描写道:“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先主武侯庙》)歌颂了先主刘备和诸葛亮深厚的君臣情谊,这种情谊就如同鱼和水一样,虽然只剩庙宇,但深厚的情谊却流传千古,令人敬仰。

        岑参的晚年生活

        知君客愁处,月满巴川时

        岑参诗歌记载了他晚年在成都生活的情感。作为千千万万宦游成都的诗人之一,作为唐代“城市人”,岑参所具有的强烈情怀,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慷慨为国、死而后已的士子的普遍家国情怀。在成都与同僚出游,能让岑参暂时忘却忧愁。

        大历二年(767年),岑参与崔宁共为杜鸿渐幕僚,两人共往浣花溪宴饮:“旌节临溪口,寒郊陡觉暄。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诗中“红亭”“画舸”,地处江村,幽静偏远,反映了成都士子优雅生活形态。

        晚年的岑参处处流露对故乡江陵的思念之情。成都与江陵都为当时中国南方的大都市,成都的城市面貌常勾起他对江陵的思念。同僚离开成都进京,他也时常表达对国家和故乡的双重思念和感怀之情:“颜子人叹屈,宦游今未迟。伫闻明主用,岂负青云姿。江柳秋吐叶,山花寒满枝。知君客愁处,月满巴川时。”(《送颜评事人京》)。

        在与好友杨炎会谈时,岑参写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逢君开口笑,何处有他乡。”(《寻杨七郎中宅即事》)。见景思乡,这种情感在岑参罢官东归未成以后更为显着,比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岑参在成都忧国忧民、思故怀乡的情怀,这是唐代士子家国情怀的典型范式。岑参旅居成都期间创作的诗歌,构成其成都诗歌文献的主要内容。《岑参集校注》辑录岑参100多首诗歌,其中在成都创作的诗歌达30首。所创作的诗歌表现了感时和隐逸的思想。这无疑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成都记忆。(许永强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