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9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9期 > 详情
        治水与文明
        发布日期:2019-10-28 14:45:07 来源:成都市365bet足球官网_28365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提现多久到账

        天府,即国之仓廪府库。成都平原气候温和,江河溪水浸润之下,广袤地域中多为肥田沃土,古来物产丰饶、民殷财阜,晋《华阳国志》载:成都平原“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的富美,因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重要的则是数千年来的江河整治,尤其是都江堰建成以后而有的“水旱从人”之利。

        自古蜀文明发源时期,古蜀先民就居住在邻近江河的平原地带。从先后发掘出的宝墩、芒城、鱼凫、盐店、十二桥、金沙等古城古国遗址看,古蜀聚落大多选择在河流的台地上,治水以防洪防涝必为当时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春秋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地区已经普遍使用笼石、干砌卵石埂与木桩等蜀地传统的治水做法与技术。这些做法与技术后来被用于都江堰的修筑,并在历朝历代中广泛用于成都平原大小河流的堤堰修筑中。

        避水患、兴水利,为民之愿景,也成就了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为岷江、沱江水系冲积而成的盆地,盆地早期积水严重,不适宜人居与耕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蜀先民陆续从山地河谷地带转入盆地,几千年来先后不断的江河治理活动,使得盆地逐渐成为人居适宜地区。蜀王杜宇、开明等古蜀王朝时期,也先后对岷江、沱江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古之江河治理,主要是修堤筑堰,以分导水流和排水泄洪。都江堰最能体现蜀地先民的治水智慧,同时也是福泽成都平原的最大的堰堤工程。

        大规模地修堤筑堰,也是古时农事的需要。都江堰芒城遗址灰坑中发现了水稻硅酸体,说明成都平原极有可能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以水稻为食了。秦汉及至唐宋,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堰渠配水与灌溉体系,盆地因而成为了年种两季,即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的农产丰盛稳定的地区。水田开发和水稻种植,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流供应,正是历代开发修筑的堰渠,保障了成都平原农业大范围的配水和用水。

        堰渠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利用水能的其他业态的发展,水碾、水磨、水排、水碓、水砻、槽碓、水纺车等机械的使用,改善了农业条件,提升了农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修堤筑堰与堰渠体系的建立,对于乡市聚落形成和农商诸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文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