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史资料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史荟萃 > 文史资料 > 详情
        金华寺的戏楼
        发布日期:2022-02-28 15:59:34     来源:金牛区365bet足球官网_28365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提现多久到账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佛教寺院以金华寺为翘楚。

        金华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东北方向,距离镇约两公里。离成都北大门不到十公里,东傍金芙蓉大道(又叫货运大道),西近宝成铁路线,南邻天回镇,北靠绕城高速公路。是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平畴沃野中具有佛教底蕴的旅游胜地。

        寺庙及其园林占地大约40亩。围墙内,古柏立苍,银杏滴翠,海棠披霞,慈竹摇绿,掩映着青瓦粉墙的四合院庙宇和古戏楼。

        相传,金华寺得名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避难到天回镇时。金华寺初建于明崇祯年间,在明末清初战乱中被焚毁,清康熙年间,僧人三峨发起重建,他的弟子普明继承师傅遗志,历尽艰辛,四处化缘集资,在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开始寺庙的重建和扩建。这座历史古刹,饱经风霜,历经沧桑。

        2007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金华寺,这里还是稼禾环抱,远离尘嚣,烧香拜佛的清幽之地。而现在,寺庙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芙蓉大道(货运大道)从寺庙侧通过,将绿树掩映的寺庙红墙展露在大道上。

        尽管寺外红尘喧嚣,寺内依然守着那份清雅。炎夏火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 享受着寺庙树荫下那片清凉,心境渐渐沉静下来。这次到金华寺来,主要是看那座戏楼。

        戏楼古朴、大气、庄重、精美,古香古色中透出俊逸的霸气,在川西坝子现在绝难看到这样让我震惊的戏楼。

        戏楼背面是寺庙的山门。整个建筑由十八根石柱支撑,戏楼与山门浑然一体。正面看去山门形似楼阁,四柱三开间,上悬“金华寺”匾额,平时山门是紧闭着的,僧人和香客都走侧门,遇寺庙重大佛事活动才开启正门。

        庙宇前殿外有约600平方米的土坝,坝中置铁铸长方形香炉两座、圆形化钱炉两座,香烛熠熠,烟雾腾腾。土坝前沿有一直径约20米的围墙,围着一座木石结构、精巧别致的戏台,这就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建成的乐楼。围墙西面刊嵌的《新建乐楼碑记序》(“清道光二十年次戊子夏季”)载:“金华者,自昔有明庙,貌已立,洵古寺。边延及国朝,定鼎于今,二百年来,太平化治,景运重熙,世春台,人臻寿高。”。

        此乐楼,由18根石柱分5排支撑,既壮观又稳固。戏楼正中高悬“观今鉴古”匾,戏楼呈“凸”字形,戏台口的四根柱子上,刻着两副楹联,其一是:

        弄假传真,随地演来,无非扬清激浊; 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

        其二是:

        预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

        两副楹联深含世间哲理,予人以教化;书法刚柔相济,给人以美感。戏台上下四周,用多副精美的楠木浮雕图案装饰,将戏台装点得既富丽堂皇又古朴典雅。乐楼的三道门前,各置一对石鼓,每对石鼓均置于月牙形大青石基座上,鼓面鼓腹都有精致的浮雕装饰。其中大门左右两个石鼓的浮雕纹饰尤为别致,左边鼓面为二龙戏珠,右边鼓面为四凤朝亭,鼓腹各蹲有狮子一头,目光如炬,神威欲吼。乐楼歇山顶盖小青瓦,滴水瓦当为狮子图案;四角翘翘,形如新月;屋顶正脊为砖雕双龙,四方歇山脊上均为各式辟邪怪兽,或蹲或立,八面威风。其檐远出,斗拱宏大,仿明建筑惟妙惟肖,不失为川西坝子上由古蜀干栏式建筑遗传下来的风范。质朴典雅的古戏台乐楼与平实庄严的四合院庙宇交相辉映,优雅的鼓乐之音和着虔诚的诵经之声,犹如天籁回荡在美丽富饶的古镇天回。

        戏楼正对面是观音殿,唱戏主要对象是酬神,戏是演给神看的,因此戏楼总是与正殿在一条轴线上。

        金华寺为什么要建如此宏伟壮观的戏楼?原来,清乾嘉时期,正是川剧走向兴盛之时,看戏是最为时尚的民俗文化活动。修建戏楼,“一以答神庥,一以培风脉”。酬神娱人,是寺庙与众多捐资人的共识。其中也包含着化缘者的感恩之情和以庙会聚集人气之意。戏楼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莫不称而赞之,谓其甲于一方”。

        在戏楼右侧,《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是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所立, 碑高1.7米,宽0.94米,碑文清晰可辨。碑记开篇即言:“从来天下事作为始者甚难,述于后者似易。”金华寺新建这座戏楼总共耗银1477两,可见当时要筹集如此巨额的银两之难,难到什么程度,只有当事者最清楚。在《新建乐楼碑记序》中公布建设资金账目占了一半的篇幅,银、钱分别列支,账目非常细,细到“钱、分”,比如“买大小木料总共去银322两1钱7分”。建筑人工费、材料费也非常细致,比如木匠、石匠、泥水匠、彩画油漆等人工费用,材料明细到“钉子、铁器、砖瓦、松烟、纸巾、绳索”等。账目公开并镌刻在碑上,接受公众的监督,古人是认真的、诚实的。

        戏楼建成后,每逢牛王会、观音会、娘娘会、文昌会、药王会,寺庙就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这几台庙会戏的费用全由金华寺支出。赶庙会时,看戏的人山人海,除了天回镇本地和城区、新都来的,还有从灌县、彭县、广汉、什邡远道而来的香客和戏迷。

        在山门前摆香蜡纸钱摊的八十岁刘婆婆,她给我讲:她是这里土生土长的, 在金华寺看过戏,过去都是包戏,由会首出钱。新中国成立后,庙子成为居民大杂院,1958年公社在这里办食堂,把寺庙里的房梁拆了,劈成柴火煮饭。戏楼除了石柱、门墩石是原来的,年辰久了其他木料都朽了。后来,在金华寺办起了金华寺小学。

        1981年金华寺列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金华寺小学迁出,对寺庙作了全面恢复。戏楼作为重要古典建筑,经过多次维修,近几年才基本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刘学智 作者系金牛区作协会员)